「頌艺术中心」欣然宣布,将于7月26日推出青年艺术家于海龙最新个展《显见》,展览由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女士担任出品人,特邀央美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先生担任策展人。展览将呈现艺术家于海龙近两年以水墨为媒介,持续进行的关于时间、历史与自我表达的深刻探索。展览核心聚焦于“宣和六十五石”系列,标志着他对传统图像资源系统性研究与个人化转译的深化。于海龙不仅建立了宋明文献图像的跨时空关联,更通过“绘画考古”的方式——细致比对、形态重构、隐形墨水标注——赋予古石以新的视觉逻辑与意义层次,在复古表象下暗藏惊喜与智性追问。
展览同时展出的《时间俯身吻过那片红海》、《九峰》、《塔》等系列,共同勾勒出于海龙清晰而独特的创作脉络。在这些作品中,他如同一位沉静的时空旅者,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历史回响与生命灵光,凝结于水墨的氤氲与留白之中,织就一张显见的意义之网,照亮观者心中那片未被言说的山水。
显见
—于海龙的思古与求新
文/丘挺
于海龙,辽宁海城人,自幼与水墨结缘,后进入美院开始本硕博系统的水墨训练。海龙有扎实的笔墨能力,可以自由地驾驭笔墨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空间。可贵的是,他将传统视作宝贵的资源库而不是僵化的程式。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将水墨当成一个问题在思考,思考当下与传统如何对话,思考水墨在当下的模样或可能。
于海龙,《丹池玉山》,2024
纸本、水墨、矿物颜料、隐形墨水,180×224cm
记得2016年在云南剑川写生时,海龙专注于表现一棵巨大树根的不同角度。这次方法与范式的转变,既有与吴彬《十面灵璧图》对话的意味,又有他开始关注自身视角的努力。2017年他受“废墟”概念启发,从历史维度审视传统园林,探究关于“沧浪”的文本与实相,呈现其不断叠加与消散,与无序-有序间的循环交替,以此而成十六幅沧浪亭的片段。之后他将沧浪亭中“真山林”分解重构成《此去经年-微光》,是他对“沧浪亭”母题的进一步自我赋义。再到2019年,他开始以明代版画《素园石谱》中传统奇石图像作为资源,结合自身山水画理解进行创作的《寿山福海》。在这诸多创作中,虽然面貌不同,但体现了海龙与古为徒,又力求透网的不懈努力。同时,他对文人赏石的关注贯穿至今。他画中的石首先来自古典鉴赏的语汇系统,却又将其抽离出个中准绳。他所借用之石,实际上是他追问古今和抵抗时间消逝的线索。
于海龙,《历史的963Hz#2》,2024
纸本、水墨、矿物颜料,83×123cm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海龙近两年新的思考所得。“宣和六十五石”系列作品是他运用知识谱系,转译《素园石谱》图像资源的延续,海龙将宋代文献与明代图像建立了跨时空的关联,并做了细致的比对工作。他正在建构一种个人化的生发方式,一种既穷究又悬置的绘画考古。作品的面貌看似复古,但实际上不论是画面中的标名、山川形态、植被种类,以及隐形墨水的巧妙介入,图像重构的视觉逻辑中呈现出可能的惊喜,在《时间俯身吻过那片红海》系列中,海龙将经典的水纹样式做了图像上的剥离与重组,以拼贴式的观看方式将不同的视觉属性重新编排。既是用水墨媒介对绘画二维性的再议,也是他将水的概念本身与其表意通道的并列与搁置,是从思维到视觉的一次二进制的拨动。
于海龙,《英雄塔》,2024
纸本、矿物颜料、隐形墨水,97×60cm
此外,《九峰》、《塔》系列等,也都是在类似的脉络下开展的叙事。《九峰》系列以“宣和六十五石”为原型,重组成看似太湖石的形式,并用隐形墨水标注了其原始出处。在这里,形态与感知既被单独构建,也因隐含信息的注入而被牵引,以此重塑了经典的“名相”与“实相”之辩。《塔》系列则是假想以湖石叠垒出类似西藏玛尼堆的形态。这不同于传统造园垒石以满足丘壑内营的隐逸情怀,而是呈现了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重构,将赏玩之物链接到信仰层面,从而继续在思考与感知维度上做出自己的探索。
于海龙,《九峰#5》,2025
纸本、矿物质颜料、隐形墨水,61.5×83.5cm
回顾海龙的创作,可以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他一以贯之的对时间、历史、个人坐标与处境的追问。这源于海龙对时空无常、辩证古今的敏感。近年来他淡于艺术圈中的名利场,将更多的心力用于思考与绘画,探究本我。维特根斯坦曾就“言说”的概念提出:不可言说之物只能显现,无法被言说。海龙与他的作品正似以此为注脚,无论是无法言说的山石云水,还是艺术中最幽微无言的灵光,甚至不善言说的他个人本身,共同构建了这个只能“显见”的意义之网,他也正因此逐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路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是一个真实而活泼泼的人,在时空旅程中不断推衍、延展、型塑自身。
于海龙(Yu Hailong),1987年生于辽宁海城,本硕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其创作主要以水墨为媒介,专注于与石相关的传统文本与图像,从中提取具有文化基因的符号,并将这些符号植入自身对山水画谱系的理解。由此生成不同于传统山水画固有叙事逻辑的视觉空间,力图激活传统资源在当下的潜能,探索“山水”这一经典范式在当代的边界与可能。
部分参展经历:新视点——中国中青年艺术作品展(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2025;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浙江杭州)2025;风华正茂——荣宝斋第二届青年艺术提名展(北京)2025;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山东济南)2024;“素歌”頌艺术中心两周年展(北京)2024;“御苑双璧绝世传享”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关联展(河北承德)2023;墨分五色——中国当代80后水墨艺术展(湖北武汉)2019;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国际双年展“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江苏苏州)2018;荆关衍脉——当代山水画学术邀请展(山西太原)2018;多重视觉——深圳文博会当代水墨艺术推介展(广东深圳)2017等。
作品收藏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甘肃省美术馆、重庆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沧州美术馆等国内重要艺术机构
丘挺(Qiu Ting),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尤其在水墨探索中与不同文化“对话”中寻找传统的开放边界。创作涉及水墨画、雕塑、数字影像、书法、舞台美术等,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创作工程及课题,书画作品被波士顿美术馆、安大略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外交部等重要学术单位收藏。出版专著及画册《延月梳风-丘挺作品集》《丘园养素-丘挺书法集》《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丘园养素》《山水之眼》等。
苏芒(Su Mang),「頌」艺术中心创始人,优秀的杂志出版人和媒体企业家/慈善家。她创办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芭莎》,打造中国最顶级慈善活动「芭莎明星慈善夜」;曾任时尚集团总裁,带领公司成为中国传媒出版界翘楚。她亦在2010年开始涉足艺术领域,创办的《芭莎艺术》杂志,倡导让艺术成为时尚,让艺术创造价值,成功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发展。2017年,她作为总策划在今日美术馆策展了「破界/150周年BAZAAR时尚艺术大展」,为艺术时尚多媒体展览开创先河。2022年创办「頌」艺术中心,是她理想的延续。她将和我们年轻的国际化专业团队一起,为798艺术区增添新的色彩和想象空间,和艺术界、学术界更多专家联手,集结更多强大的资源和媒体经验,助力艺术之梦,打造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