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至10月12日,余德耀美术馆将举办当代摄影先驱托比永·罗兰德(Torbjørn Rødland)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致太阳”(Songs for the Sun)。本次展览汇集罗兰德创作于2005年至2023年间的20余件作品。通过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他将日常场景转化为蕴含存在主义思考的诗性表达,映射出当今时代的情绪氛围以及现代人的生存现状与精神切面。
托比永·罗兰德,《无言3号》,2010-2017年
彩色印刷
110 × 140 cm
版数3/3+1AP
图片由艺术家、大卫·柯丹斯基画廊与伊娃·培森胡柏画廊惠允
在信息过载、图像泛滥的数字时代,托比永·罗兰德坚持胶片相机和暗房冲洗的传统摄影流程,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抵抗的姿态。图像通过镜头的移动、快门的捕捉,转化到胶片上,经过化学反应在液体中显影后再次投射到相纸之上,这一过程不仅强调了图像的物理存在,也构成了对数字图像虚拟性以及当今图像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虽然乍看之下,罗兰德的摄影作品糅合了20世纪的艺术摄影语言与21世纪广告、娱乐、流行文化与社交媒体中充斥的图像风格,但他以一种近乎抽离的视角质疑他所接受的一切影响。在他的镜头下,美味的食物被置于陌生的语境或组合而有别于传统美食摄影,因心理暗示而创造出怪诞的感官体验。模特常以异常的身姿及空洞的表情,呈现出剥离具体叙事的疏离感;普通的人像拍摄被赋予某种近乎宗教仪式的庄严,似乎是一种对流行审美的戏仿,又好像试图“提炼他们的神秘或矛盾,提纯其中的诗意”。身体往往也被视为可拆解的物体,肢体的局部特写呈现出微妙的意象,模糊了人与物的边界,唤起人们的恋物倾向以及对异化的恐惧。罗兰德擅于在普通的日常场景中构造异常,但在其风景摄影中却能明显观察到一种“常态”;相比奇景,他更追求一种介于常态与非常态的平衡,因而对于宏大的景观,他的处理反而极尽克制。
托比永·罗兰德,《柑橘手套2号》,2021年
彩色印刷
153 × 120 cm
版数1/3+1AP
图片由艺术家、大卫·柯丹斯基画廊与伊娃·培森胡柏画廊惠允
罗兰德的摄影作品常常呈现出引人入胜却又难以捉摸的场景。其创作涵盖诸多题材,难以归类,也无法被简单定义。他的作品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视觉谜题,邀请观众进入,却拒绝提供解题线索和明确的答案。这种拒绝单一视角、拥抱多义解读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其创作中,展现了艺术家刻意对抗确定性的策略。他的图像常常游走在矛盾的两极之间——熟悉又陌生,合理又荒诞,纯真又暴力,神圣又世俗,愉悦的同时又令人感到不安。罗兰德曾引用罗兰·巴特在《文本的愉悦》(The Pleasure of the Text)中的论述来阐释其所追求的“摄影的愉悦”,为那些“破坏其自身话语类别、流派,甚至达到自相矛盾的程度”的图像辩护。矛盾创造了某种断裂,它赋予图像张力,使意义得以从断裂中生长流动。罗兰德并不追求让观众全盘接受,甚至不断挑战观众既有的视觉经验和认知边界,这种开放性唤起人们广泛而好奇的复杂情感和智性体验。
托比永·罗兰德,《沉默者挽歌》影像静帧,2020年
单通道彩色有声影像
时长5分51秒,循环
版数5/6
图片由艺术家、大卫·柯丹斯基画廊与伊娃·培森胡柏画廊惠允
罗兰德的摄影既不是记录现实,也并非再现现实。此次展览名为“致太阳”,彰显了罗兰德的作品与自然和光的紧密联系,然而大部分作品中的光源明显来自阳光之外的其他形态,暗示“这些图像是对现实间接与象征性的陈述,而非对唾手可得的现实的直接摹写”。他的摄影实践最终指向一场拒绝平庸的叛逆,一个没有答案的游戏,一首无尽的长歌。
托比永·罗兰德肖像
图片来源:埃玛·詹金森
致谢艺术家、大卫·柯丹斯基画廊及伊娃·培森胡柏画廊
托比永·罗兰德,1970年生于挪威斯塔万格。其摄影作品直指观众,唤起各种情感和智识层面的共鸣。好奇、幽默、批判、巧思、对自然的敬畏以及浪漫主义贯穿其作品,并且常常在同一幅图像里交织。罗兰德也强调其摄影的形式特征,将这一媒介推向与绘画更为相关的视觉表达方式,串联起20世纪艺术摄影与21世纪广告和社交媒体中常见的图像创作方法。罗兰德通常将非摄影图像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摄影对象,通过描绘具有高度感官特质的场景,旨在引发观者的心理反应。其作品中呈现的物理性源于他对胶片相机和化学暗房工艺的运用。罗兰德现生活和工作于洛杉矶。
托比永·罗兰德的个展包括:《哦,我的天哪,你们》(Oh My God You Guys),第戎Le Consortium当代艺术中心(2023年);《圣经眼》(Bible Eye),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年);《第五次蜜月》(Fifth Honeymoon),由卑尔根艺术馆、斯德哥尔摩邦尼尔美术馆及赫尔辛基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并巡展(2018–2019年);《那成就了你的触碰》(THE TOUCH THAT MADE YOU),米兰普拉达基金会(2018年)及伦敦蛇形画廊(2017年);《重新接触》(Back in Touch),C/O柏林摄影展览馆(2017年);《蓝色肖像(诺基亚N82)》(Blue Portrait [Nokia N82]),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6年)等。他参与的群展包括:《在明天之前——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30年》(Before Tomorrow – Astrup Fearnley Museet 30 Years),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2023年);《穿越风景:藏品精选》(Crossing Views: A Selection of Works from The Collection),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2020年);《人们为钱做了什么》(What People Do for Money),苏黎世第11届欧洲宣言展(2016年);第9届柏林双年展“LIT”单元(2016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等。其作品被永久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现代美术馆、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赫尔辛基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马尔默艺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