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美术馆(总馆)荣幸地宣布,将于2024年6月5日隆重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家郝郝方圆最新个展“肉身之外”。将在此期间于YOUNG美术馆和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本次展览由YOUNG美术馆馆长惠书文担任策展人,YOUNG美术馆创始人李群担任出品人,姜丹丹担任学术主持。
文/惠书文
引言
人的“肉身之外”有七层身体,也饱含七层能量场:分别为以太体,情绪体,心智体,星光体,以太模板体,天人体,因果体。肉身的实体相较于虚拟物来说,它是一种对应法则,如同个体能量和物质之间的存在关系,并连着情绪的释放与进阶。肉身之外,现实之中,则存在一个超越经验、时空的永恒的理想世界。
一、物的召唤和显形
肉身之外,是布盈在空间中运动的能量粒子,虽无形可见,却包裹着有形之物(肉身)。对于郝方圆来说,艺术的魅力不仅指引他洞见自我和观照个体内心世界,还将此种能量转化为与自然、环境、人文更为准确的感官象征。
他以绘画的行为实践和表达方式,再现及揭示“物”的存在意义,《大·方·廣》中的绘画之“物”凝聚着他个人式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似人心性的体、相、用(真理和智慧),同时凝聚着“此在”和自然的关系(海德格尔称为“大地”),“物”的存在包含着“此在”生活的全部意义。
大·方·广
THE BIGNESS•THE RIGHTEOUSNESS•THE BROADNESS
四联画 / Quadruple Painting
布面亚克力 / Acrylic On Canvas
235×193cm×4
2007-2024
以2018-2020年的《血与骨》作为例证:在这洪荒迭起的潮流下,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海对激流波涛汹涌的馈赠,象征着大地与海在地平线上的激越的物质流变,也将它广延为人的骨血和肉身,并持续迸发力量和显形。
血与骨
BLOOD AND BONES
布面亞克力
Acrylic on Canvas
160×160cm
2018-2020
物的“召唤”,不是单一感官理念的外放,而是“个别”(个体)、“实体”(subject)的具体指涉,就像物所占的固定的物理空间,从而引申至“召唤”诗意话语群中的“指引性”与“标识性”。
《冲天香阵》带来了“召唤”的“无声性”,语言结构的凝练度,“遮蔽或拂拭”物的“对话性”。如同晋代道教先贤抱朴子葛洪说:“山水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这是对物的“召唤”本体的“聆听性”与“回归性”的自然回溯,具体的山水草木,承接起艺术家在面对空白画布时的至诚凝视。
冲天香阵
Soaring Fragrance Formation
布面亞克力
Acrylic on Canvas
150×320cm
2024
二、图像制造:魅灵与祛魅
图像文化语系中,图像是作为视觉和文化现象的载体,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还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与语言共同构成一类符号系统。图像制造现实,建构我们的世界,我们就像“生成-影像”(devenir⁃image)。图像的魅灵充斥我们周围,如影随形,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
郝方圆以现实体态下的具象物作为绘画创作的起始原点,附着类似于对图像文本的“篡改、编写”回应现实图像的真实,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机能协同与画布在场域中形成互动和对抗。
如大雷震 煩惱睡起 業之鐵索為解脫
無明暗除 苦之苗芽 盡皆為斷揮寶劍
Like the thundering roar , awakens us from the sleep of destructive emotions and frees us from the chains of karma.
Dispelling the darkness of ignorance, you wield the sword of wisdom to cut through all our suffering.
四联画 / Quadruple Painting
布面亞克力 / Acrylic on Canvas
265×194cm×4
2003~2023
诸如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范畴里,将个体的“思”转向“看”的辩证,那些停留在他思想域中的图像之灵被调动,通过简化、利落的劳作方法定格图像,魅灵的想象被重新激活,从而达到我们所臆见的抽象化的图式面貌。
魅灵与祛魅是建立在图像制造的语义生成中,丛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他的绘画图像经由“摹仿、描写”这一环节来呈现自身的绘画样式,通过实际图像的语汇转换,消除或缩减客观拟像与指涉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加强在场与显像的间距。从这个角度来说,祛魅的要义在于郝方圆能够警惕绘画给他带来普质惯性,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揭示了图像文化中“看”的本质,而当艺术家将目光和身心贯穿到可感知的图像时,图像的虚拟性和真实性成为物象维度变化的双重属性。
掙脫
BREAK FREE
紙本亞克力
Acrylic on Paper
124x98cm
2020-2022
三、语言萃取与势能
就图像的绘画性而言,郝方圆的绘画逻辑作为真实之物的“再现”,到虚拟现实的自然景观与图像语言的萃取和势能。他的绘画艺术有着东方传统文人阐释对象的寄予性、抒情性意识气质,也有着对西方绘画和哲学体系深入探讨的品格修养。形象结构的概括虚化,以及飞扬凌厉的色彩布局在画面中实时铺陈,“形”与“型交汇处”,间隙地带,相互交织,在相接边缘处恣意绽放。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不同用法是跟实际行动交汇在一起,语言的意义要从实际活动中去找寻,这就是一场“语言的游戏”。《怒放心花》的语言表达与艺术家创作时的势能密切相关,他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设定一个距离,从而将“客体”对象化,同时将“主体”人格化。
怒放心花
FULL BLOOM IN HEART
布面亚克力
Acrylic on Canvas
180x68cm
2023
他颠置确立的图像,规避和去除熟练以及畅快的笔触和色彩,寻求对形象的意似解构和韵律形态来解密物象的本质特性,极简、表现主义的绘画语态构成了他绘画语言的主要特质。如《巨浪》生发的超越景观停滞的静态之象,画面中的图像和意象不再简单反应对客观世界的显现,而是主体意志对当代社会情状的持重和祷诉。
郝方圆通过语言的萃取将势能尽其力展开,当一个景观叠映着另一个景观时,“我们的肉身”将会在语言逻辑的驱动下缓慢显现,继而影射到他绘画之中更为强烈的人的表现性(欲念)气质。
巨浪
THE BIG WAVE
布面亚克力
Acrylic on Canvas
256x107.5cm
2023
结语
“艺术”不仅限于视觉艺术,它更接近于“技艺”。郝方圆艺术思想的表述和输出,来源于个体心智的理性输入,状如搭建着物质和灵界的桥梁,从而达到局部的能量递进,最终回到天人体的状态,它关乎感官,情绪,理性,爱,语言,灵性……
郝方圆通过语言的萃取将势能尽其力展开,当一个景观叠映着另一个景观时,“我们的肉身”将会在语言逻辑的驱动下缓慢显现,继而影射到他绘画之中更为强烈的人的表现性(欲念)气质。
暴擊
DEADLY VIOLENCE
紙本亞克力
Acrylic on Paper
124x98cm
2020-2022
郝方圆
HAO FANGYUAN
1984年 生于丹东, 祖籍山东, 现居上海。
2001年 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属高中;
2003年 高三退学并开始独立艺术实践;
2014年 受聘担任上海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校外硕导;
2016年 上海同济大学博物馆, < 八 / THE 8 >主题个展;
2017年 佛罗伦萨达巴索古堡, 第十一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
2017年 纽约联合国总部, 高级别海洋大会<东方艺术在纽约>主题群展;
2021年 上海华泰美术馆, <“中国表现”青年当代艺术提名展>;
2021年 上海离画廊Lí Gallery <碎彩重建>主题群展;
2021年 上海苏宁美术馆, <非此即彼>主题群展;
2021年 上海Jspace, < 禅潮 > 主题个展;
2022年 香港, <ARTAVERSE>艺术展览会;
2022年 威尼斯军械库, < 万境共生 > 主题群展;
2022年 上海华艺空间<无问东西>主题群展;
2023年 广州亚洲青年领袖论坛, <亚洲青年艺术展>;
2023年 济州国立艺术中心, < 涌现: 东方艺术双年展 >;
2023年 上海None Project < 大雷震 >个展;
2024年 南通美术馆<“幸福的表情”—中国实验与科技艺术邀请展 >
惠书文
HUI SHUWEN
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论研究者。
现任上海YOUNG美术馆、拂尘庵美术馆馆长。COUNTER-FEIT当代艺术双年展品牌创办人,"猎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
RAINBOW BOX PROJECT发起人,AN ART MUSEUM策展人。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与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展览策划及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建与运营等工作。目前已策划与合作艺术项目200多场,其中艺术家个展60余场。
主要讲座与艺术项目包括:清华大学·学术讲座(惠书文:“猎质行动”——策展实践与思考);鲁迅美术学院·学术讲座(惠书文:“策展年记”——关于艺术家的成长与自我塑造,"时代的脉搏与气息"——以策介入展的群相姿态);四川美术学院·学术讲座(艺术“神话”在公共话语中的商业逻辑,策展的参数与底色——转译数字艺术的视觉美学);西南大学·学术讲座(惠书文:行动中的猎质——策展语法的转换);吉利学院·学术讲座(惠书文:策展人的一剂良药);《我们如何面对今天的艺术?》项目总策划。
曾策划与合作个展的艺术家包括:郝方圆、冯小瑞、姜丹丹、杨鹏诚、冬尼、杨贤、林旭辉、何俊、耍惹石主、高洁、沈朝方、饭田文香、李建华、王瑜雯、王朝刚、宝永多贺子、王小双、吴笠帆、张旭东、刘芳、普鹏、黄珺、陶发、耿雪、陈露露、王家增、孙策、黄启佑、陈雨、黄鹿、梁敬达、杨加勇、曾朴、刘亭君、鲍贤杰、罗天志、曹亮、陈清勇、陈蜀、董冰清、黄凌云、蒋佑胜、贾宇豪、李沐霖、李浩、李勇、林惠兴、刘强、米小西、邱兴健、石东旭、时永华、孙小川、王朝、王琳、王韦、王文聃、王旭、吴江涛、徐琳琳、谢蓓、谢珍良、杨涛、曾臻、张静、张丹、张术利、张海君、郑大弓、郑龙一海、朱峰等。
姜丹丹
JIANG DANDAN
1977年9月生于山东,目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导师,中国文艺学重点基地成员。跨界学者、艺术家。
上海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学”小组会员,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实验特聘教授。上海松江YOUNG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年代美术馆学术顾问,云南美术馆“书写与边界-第六届昆明美术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专家,韩国三育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学与视觉实践博士课题专家组特聘成员、三育大学综合艺术系专题讲座专家。曾获 “上海市浦江人才”,法兰西棕榈骑士勋章等荣誉。“轻与重”文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