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郑宏祥个展

八大画廊

活动时间:2023-04-15 至 2023-05-31

活动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1

在网路传播的多元传播中,人们对事件诠释的环境从过去的“线性”走向“非线性”,无脉络可循且冰冷的字面,成为主流却容易使互动混淆的沟通方式,如此平面、隔离却又行为相近的特性,挟带着人们对“知”与“说”的无限渴求。诠释事件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习惯透过图像以及文本辅助诉说经历,借此梳理脉络以稳固群体定位,在近代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网路媒介的出现使事件的诠释不断分化难以聚焦,让我们的知觉模式呈现与过往全然不同的光景。

长久以来文明以大量资讯形容辅佐并说明事件,罗马尼亚旅法哲人萧沆说道,每个不幸的独特性都是因为语言可以将它从词汇与感觉中孤立出来,为了使自身成为主流,势必透过形容词的不断更新显现自身的不凡,只要我们的感官与心灵还能相聚,还在为形容词的世界欣喜,它们就会随着形容词的变迁而繁衍兴盛,只是形容词一经解剖,却又势必露出他们既不准确又欠灵动的本来面目(E. M. Cioran, Precis de decomposition),因此人们着迷于透过诉说修饰觉知以掩饰碎片化事件背后的空洞,这样的情形在网路作为媒介的时代下更加剧烈与活络,使当代的社会风景难以感知,面对形容词的霸权、散落文本的不断繁衍、过度的叙事,除使群众进入资讯超载的场面外,也模糊了人性的轮廓,挑战着我们对事件认知再现的专注度。

夜钓 Night fishing

布面油画、金箔 Oil on Canvas,Gold foil

40x50cm 2019

艺术家郑宏祥过去透过符号与其延伸的绘画可能性,为这样的社会背景留下注解,在新的创作脉络中,利用形式上的可能性与尝试下的分歧介入,使作品面貌迎来更多维度,也兼容了更多语汇,让创作脉络上的哲理更加贴近于本质上的深邃,也解决了在上述时空条件之下感受再现的困难。

透过资讯过载的残章、破碎意象累积的歧异重新定义图像,这样的展现没有服务任何人,是意识的纪实,有着只有艺术本身才能对艺术进行注解的态度,其背后浓缩了工业变迁到网路时代夺权的时间长河,见证各样人群阶层的兴衰,群众的意识及肢体行为所落下的残片与残影也在其中,过往作品中显著的符号性在创作推衍下或许更加抽象,却更精准的捕捉由碎片化时代所组织而成的社会风景,塑造出另一类的秩序与平衡。

艺术家将对问题的追求以冲突与组合进行意识纪实的尝试,绘画在此时作为沟通手段,为了更有效的对谈,不停地更换模组,进行如劳动般的实作与耕耘,在时代与自我之间反覆的论证;作品画面上的组织安排,似不停向社会附注与试图释义的旁白,说明情绪变动扭曲的瞬间那充满由零到一的动能所产生的冲击,也是对事件、创造者与人群之间的诚恳叙事。

巨塔 Giant pagoda

布面油画、金箔 Oil on Canvas,Gold foil

100 x 150 cm 2019

作品中充满启示性的画面,以主观手法的表达让作品成为如同寓言或神话的一幅印象,拥有哲学般的暗示,却并非诉说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将当代社会的特征捕捉,深刻地留下印记,在这样的启发中,我们能见到当失常和变化变成常态,崎岖的风景逐渐成为寻常不过的画面时,那其中促使一切发生的人的意识,蕴含着相当广阔的世界观,同时包容着人群与事件间相互的无奈、勤恳,与意识的交流及反刍,也能窥见神话中薛西佛斯在复次推动巨石上山时,一遍又一遍确认自身存在且重复修正所映射出的人性,这些个体的意志汇聚在画作中,也在创作脉络里,聚集成时代背景里的轰鸣声。

事件在个体的解读下已不同于本身,如厄休斯之船一样的悖论般。将思绪的材料重组后,画面所描绘的或许是其背后的灵魂,透过艺术家的诠释,捕捉到了更内化地、接近于本质的瞬间,那犹如在社会嘈杂人声的背景音中出现山体崩裂的一瞬,验证了纯粹而深刻的声响,确实的存在着。

撰文 / Raven Lu 卢祥婷

清河伯 Tsing river god

布面油画、丙烯 Oil and acylic on Canvas

100x150cm 2022

郑宏祥(b 1983,辽宁)

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无人的风景 Unmanned scenery

纸本水彩、丙烯、墨水

Watercolor,acylic and ink on Canvas

35 x 35.4c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