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

亚洲艺术中心

活动时间:2025-07-19 至 2025-10-12

活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5年7月19日至10月12日举办“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本次展览由姚小菲担任策展人,呈现梁绍基、王绍强、陈淑霞、杭春晖四位艺术家的作品。

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

策展人/姚小菲

“淡”,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始终被视作一种含蓄且幽微的审美理想。它不追求鲜明耀眼,而是在无声无痕之中孕育着绵长的韵味与生机。老子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淡”看似无味而寂然,却能以无形容纳万象,于无声中任运流转。它质朴而本真,恰因不饰不执,方可由平凡生出恒久的回响。当滋味由浓烈升华至平淡,朴素反倒显现为真正的至美,唯有静心方能品味其幽长韵致。庄子更赋予“淡”以形上与伦理的维度:“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此境界超越了世俗的对立与纷争,趋于圆融自足;主体若能卸除成见,以虚静之心观照万物,便可于无求之中感通自然。“淡”由此不再仅为审美趣味,更成了一种通达的生命姿态,主客之间的界限也于静观默察中悄然消融。

法国哲学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以fadeur这一概念将“淡”引入法语哲学语境,使其成为一种富于启发性的跨文化概念媒介。他曾敏锐地察觉到,“淡”几乎构成了中国思想共同而隐秘的底色,并将其形容为一种“无特质的特质”,一种朦胧难定却内蕴丰富的感知结构。“淡”以平和的姿态容纳万物变化,于不争中孕育向心的驱力。它不为任何特定意图或风格所拘限,而总是保持敞开与流动,拒绝一切明确的界定。这并非对趣味的消解,而是一种融合悬置、多义共生的状态。正如水之无色却映照万象,至味无味却包容百味,“淡”由此生成了一种开放且不断延展的知觉空间。在这样的场域之中,各种审美元素得以交织共鸣,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成性潜力。“淡”既是色彩之轻、姿态之远,更是意境之深,引领观者超越感官直接刺激,进入内在澄明的境域。它也绝非空洞或寡味,而是一种开放、多义且持续生成的美学姿态。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这种哲学上的翻译与转换并非简单的词语对等,而是一次思想的创造性冒险与差异的交汇体验。正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也正是在这退隐与留白之间,最为深厚的张力悄然涌动,无尽的意涵由此层层展开。

梁绍基 Liang Shaoji

于无声处 In Silence

54x96.5cm

宣纸上水墨、蚕丝 Ink on Xuan Paper, Silk

2017

梁绍基 Liang Shaoji

残山水 Broken Landscape

405x145cm

蚕丝,蚕茧 Silk, Cocoons

2008

艺术中深刻的感知经验往往发生在一种缓慢显形与含蓄指涉之间,于若即若离的临界状态中,悄然唤起内心深处的回响。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提出的“可见与不可见”观念与此不谋而合。他认为,可见之物总带着一层不可见的内里,犹如事物的“肉身深度”,我们的体验总在这留白处徐徐展开意义。他所言的“间距”(écart)——身体与世界之间永远无法彻底弥合的裂隙,恰恰构成了感知微妙的游移地带,与“淡”的美学气质不期而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晚期思想中也提出Gelassenheit(沉静容让,Releasement/ Letting-be)的态度,强调真正的显现往往不在于主观意志的操控,而在无为与静观之中自然而然地浮现。这种审美态度与“淡”的谦退与静默深度契合:不强加认知框架,也不刻意追求视觉冲击,而于容让中让意义自行显露。此外,这一种审美姿态,若从西方哲学的生成视角出发,则可能会获得进一步的思想外延的拓展。借助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差异哲学,我们似乎能从另一个视角体味“淡”的动态内涵。“差异自身”,而非“同一性”,构成了存在本身持续生成与变化的本源。“淡”,由此可理解为一种细微的“未分化差异”状态,它悬置鲜明对立,激活了微差的丰富与多样性。

王绍强 Wang Shaoqiang

非对称共鸣 Asymmetrical Resonance

192x106cmx3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25

王绍强 Wang Shaoqiang

淡界无垠 Where Mists Unlearn Edges

69x69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24

在当代绘画、装置艺术及身体在空间中的实践中,那种近乎无声的“淡”与东方美学中的“空”相互回响,共同构筑出一种非中心、非界定、始终未竟的生成性场域。本次展出的四位艺术家,皆以各自独特的语言,回应这种感知的开放性,并在作品中引导我们以新的方式观看与栖居。梁绍基以蚕丝为媒,将生命的节律编织进自然的生长过程,让“淡”在静谧与微观中自然而然地显现。王绍强则在网格与色块的反复覆盖中,借宣纸的渗透性与脆弱感,消解几何秩序的刚性,使偶然与微差得以浮现。

陈淑霞 Chen Shuxia

天外 Beyond Heaven

260x16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

2025

陈淑霞 Chen Shuxia

天大 Immensity

40x6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25

陈淑霞的绘画模糊了色彩与肌理的边界,以纯粹感性的方式,引导观者进入未显之境。杭春晖则以物的褶皱与堆叠制造出感觉的迟滞,使形与意的界限在视觉中浮动,召唤出一种非断定性的诗性空间。

杭春晖 Hang Chunhui

被形式遮蔽的信息-202503

Message Obscured by Form-202503

102x70cm

工笔重彩、木刻浮雕 Meticulous Painting, Woodcaving

2025

杭春晖 Hang Chunhui

折叠 202509 Folded 202509

30x30cm

工笔重彩、金笺纸、木刻浮雕、亚克力

Meticulous Painting on Gold-Flecked Paper,

Woodcaving, Acrylic

2025

在这一开放的感知地带,“淡”不再仅是一种审美趣味,而是一种持续调适自身的存有方式。它引导我们,在显与隐之间、动与静之间、明与晦之间,去聆听那些不喧不哗的存在之声;在模糊与未定之中,体察事物悄然涌现的韵律,它使我们于虚静中见丰盈,于无味中藏至味;在流变之中体悟恒常,于澹泊之际窥见生成。这是一种与世界无争、却并非退避的温润的姿态,一种以极小之力托举意义发生的动态能量。在喧嚣与碎片化的当代,“淡”如一线柔光,于边缘处、沉默中,为我们敞开一片非显而在的世界。它不指向确定的结果和终极的答案,而是一种在经验与感觉边缘持续发光的召唤——让我们在日常与无常之间,于未言之境中,默默照见那潜藏于生命深处、微微律动却不曾熄灭的光。

林秉亮 摄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1986至19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重要个展:梁绍基:丝丝楚吟,处处有灵光——第九届“艺术长沙”(美仑美术馆,长沙,2024);“梁绍基;海溟溟”(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2024);“梁绍基:溶熔之幻——退火 2024“(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24);”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吴文化博物馆,苏州,2023);“梁绍基:蚕我 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1);“梁绍基:恍”(木木美术馆,北京,2018);“梁绍基:纱砂沙”(香格纳,上海,2017);”雲上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6);”元:梁绍基个展“(香格纳主空间,上海,2014);”梁绍基“(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阿姆斯特丹,荷兰,2009);”梁绍基个展:游丝描“(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2009);”梁绍基“(Karsten Greve画廊,巴黎,法国,2009);”残山水:梁绍基个展“(香格纳北京,北京,2008);”云:梁绍基个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07)

重要群展:“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5);"变奏"(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上海,2025);"第二届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雨后"(JAX创意区,迪里耶,沙特阿拉伯,2024);"宋怀桂:艺术先锋与时尚教母"(M+博物馆,香港,2023);"A Soft Place to Land"(MoCA,克里夫兰,美国,2023);"幻想的诗学"(UCCA Lab,北京,2023);"第一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友谊商店;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北京,2022);"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798 CUBE,北京,2022);"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天府艺术公园,成都,2021);"山海新经——中华神话元典当代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20);"对自然的向往:中国山水艺术的潜义"(里特伯格博物馆,苏黎世,瑞士,2020);"2020+"(红砖美术馆,北京,2020);"而今:白兔收藏的第二个十年"(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2020);"物质的魅力:来自中国的材料艺术"(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洛杉矶;Smart艺术博物馆 & Wrightwood 659,芝加哥,美国,2019);"2019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时间开始了"(乌镇,2019);"生长"(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2019);"生命之树:原料的知识"(新加坡南洋理工当代艺术中心,新加坡,2018);"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多哈,卡塔尔,2016);"谜途:时间 空间 织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意大利,2013);"艺术之变"(海沃德美术馆,伦敦,英国,2012);"碧山计划"(时代美术馆,广东,2011);"第五空间:纤维和空间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广东;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09);"第三届南京三年展:亚洲方位"(南视觉美术馆,南京,2008);"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07);"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上海美术馆,上海,2006);"第三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Trame d'autore"(基耶里,意大利,2002);"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上海美术馆,上海,2000);"第5届里昂双年展"(里昂当代美术馆,里昂,法国,2000);"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全面开放"(威尼斯,意大利,1999);"第6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土耳其,1999);"江南:现代与当代中国艺术展览"(温哥华,加拿大,1998);"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第13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洛桑州立美术馆,洛桑,瑞士,1987)

公共收藏:A4 当代艺术中心(成都)、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CBW收藏(台湾)、萃舍云集收藏中心(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M+收藏(香港)、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悉尼)、证大现代艺术馆(现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DSL收藏(巴黎)、潘切沃双年展(潘切沃)、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精艺轩画廊)(温哥华)、乌利·希克收藏(瑞士)

王绍强,号后山,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文博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研究生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王绍强专注于东方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关注中华传统文脉的当代转换,不断在观念与方法论层面寻找突破。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致力于古今中西共通的他将当代思维方式与创作视野介入传统文化情境的重构中。对中国水墨、纸本材料的尊重与谙熟让他将个体情怀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逻辑、当代视野及艺术纬度。

重要个展:“清光不辨——王绍强作品展”(苏州博物馆,苏州,2024),“理——王绍强的维度与艺术”(见艺术当代艺术空间,广州,2023),“理——王绍强的维度与艺术”(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2),“理——王绍强的维度与艺术”(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21),“二即一:王绍强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1),“后山 · 心花”(七棵树艺术中心,广州,2021),“后山心图——王绍强作品展”(《湖上》杂志社林泉山房,杭州,2019),“‘后山——王绍强个展’艺术广东主题展”(广州流花展贸中心,广州,2019)

重要群展:“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5);“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意大利,2024),“第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23),“水之回响”(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23),“淡造万物“(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3),“‘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美术馆,乌鲁木齐,2023),“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合美术馆,武汉,2022)、“和鸣南粤——第二回展”(广州画院美术馆,广州,2022)、“寻道忘远——海峡两岸当代水墨交流展”(大新美术馆,广州,2022)、“静水流深——亚洲艺术中心四十周年特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2)、“岭南新气象”(广东美术馆,广州,2022)、“玄思卧游 · 全国当代山水画邀请展”(岭南美术馆,广州,2022)、“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2022)、“第14届哈瓦那双年展「中国单元」‘共振·中国当代艺术’”(古巴国家图书馆,哈瓦那,古巴,2022)、“臆象——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2)”(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2022)、“自然非然”(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2)、“早春图——向郭熙致敬”(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2)、“岭南意象——从巴黎到广州”(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2)、“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安美术馆,北京,2022)、“花非花”(新加坡画廊,新加坡,2021),“思想与践行:新中国广东美术叙事(1949-2021)——广东美术馆藏品专题展”(湖北美术馆,湖北,2021),“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崔振宽美术馆,西安,2021),“新潮动力——2021当代艺术与设计展”(潮州美术馆,潮州,2021),“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21),“新潮动力——木星美术馆NFT艺术展”(木星美术馆,深圳,2021),“山河锦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2021),“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21),“新锦灰堆——当代绘画的新感知”(广东美术馆,广州,2021),“‘变奏’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大匠之门安仁文化中心,成都,2021),“第19届亚洲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釜山美术馆,釜山,韩国,2021),“美在广东——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21),“人与自然——中欧当代艺术邀请展”(广州紫泥堂六号仓艺术馆,广州,2020),“在思想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史与方法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脚踏何地”(尚榕美术馆,广州,2020),“‘第三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重构现场’当代公共艺术展”(大湾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产业中心,广州,2020),“空间的再造——深圳首届抽象艺术展”(罗湖美术馆,深圳,2020),“臆象——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济南,2020),“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青青熙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广州,2020),“正如所见·观空间五周年特展”(观空间,广州,2020),“未来历史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0),“2020水墨艺术实验研究展”(宝龙美术馆,上海,2020), “中国表现 - 第一回展”(华泰顶层艺术社区,上海,2020),“水墨进行时:2000-2019”(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同构——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罗湖美术馆,深圳,2020),“岭南意象——广东当代水墨八人展”(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法国,2019),“中国写意”(立陶宛国家画廊,立陶宛,2019),“南京水墨艺术双年展——纸性的语言”(南师大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9),“典雅艺博·水墨艺博”(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2019),“新征程:第三届当代艺术双年展”(海上世界文化中心,深圳,2019),“深圳·洛里昂美术作品联展”(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2019),“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武汉,2019),“历史的凝视”(木星美术馆,深圳,2019),“墨攻——武汉水墨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武汉,2019),“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广东美术馆,广州;浙江美术馆,杭州,2018),“时代新风·当代中国画大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2018),“墨因:当代艺术邀请展”(春美术馆,上海,2018),“脚本——广东美术馆藏影像作品展”(斯坦福大学艺术空间,美国,2018),“五柳先生的弦”(东莞万江壹号美术馆,东莞,2018),“水墨的地理与地理的水墨——十四人新水墨探索展”(21空间美术馆,东莞,2018),“闽江——关于水的想象”(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州,2018),“时代风华·翰墨天河——广东名家中国画精品展”(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广州,2018),“足迹——广州美术学院粤东校友美术作品展”(陆丰甲子广东岭南美术馆,汕尾;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2018),“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广东美术馆,广州,2018),“‘框架——当代绘画邀请展’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广州,2018)

公共收藏:中国美术馆(北京)、广东美术馆(广州)、湖北美术馆(武汉)、浙江美术馆(杭州)、山东美术馆(济南)、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 台北)、何香凝美术馆(深圳)、苏州美术馆(苏州)、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和美术馆(顺德)、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

陈淑霞,1963年生于浙江温州。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要个展:“心象——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2);“@武汉·2021 陈淑霞”,策展人冀少峰(湖北美术馆,武汉,2021);“‘好牌’——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0);“边·际——陈淑霞个展“,策展人冀少峰(美仑美术馆,长沙,2019);“忘形——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朱青生(大都美术馆,北京,2015);“此在——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赵力(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2015);“我行——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鲁虹(年代美术馆,温州,2015);“相隔有多远——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冯博一(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9);“虚实两境——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殷双喜(中国美术馆,北京,2006);“虚实两境——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殷双喜(上海美术馆,上海,2006);“陈淑霞作品展”(表画廊,首尔,韩国,2004);“陈淑霞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2002);“陈淑霞作品展”,策展人鲁虹(深圳美术馆,深圳,1995);“陈淑霞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1995)

重要群展:“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5);“年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别邀请展”(温州年代美术馆,温州,2025);“绽放——大行道艺术中心开馆展”(大行道艺术中心,天津,2025);“水之回响“(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23);“淡造万物“(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3);“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静水流深——亚洲艺术中心四十周年特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2),“水墨进行时:2000-2019”(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无问东西——第二届当代中国艺术展”(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美术馆,克利夫兰,美国,2019),“库里蒂巴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库里蒂巴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库里蒂巴,巴西,2019),“浸·漫——刘庆和、陈淑霞双个展”(索卡艺术中心,台北,2019),“新绘画——当代中国绘画展”(大都会展览馆,纽约,美国,2018),“中国图景”(佛罗伦萨贝利尼博物馆,佛罗伦萨,意大利,2018),“视·界——2018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研究展”(炎黄艺术馆,北京,2018),“寻脉造山——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宝龙美术馆,上海,2017),“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2017),“山水·心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演展”(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斯德哥尔摩,瑞典, 2017),“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北京中间美术馆,北京, 2017),“造化——中国当代艺术展”(204艺术空间,墨尔本,澳大利亚,2016 ),“新朦胧主义”(东京画廊,北京,2016),“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中华艺术宫,上海,2015),“感知中国——中国当代油画展”(大都美术馆,北京,2014),“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3),“锦绣中华——进行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3),“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匈牙利,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2),“韩国釜山国际双年展”(釜山,韩国,2010),“左手右手:当代艺术中的伴侣”(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09),“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吕贝克美术馆,吕贝克,德国,2007),“虚虚实实——亚洲当代艺术的再发现”(Heyri艺术基金会文化空间,首尔,韩国,2006),“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6),“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5),“中国新具象油画表现展”(刘海栗美术馆,上海,2003),“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华世纪坛,北京,2003),“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0),“中国当代油画展”(旧金山,美国,2000),“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9),“世纪 · 女性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1998),“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7),“’96中国当代艺术展”(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1996),“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5),“当代中国油画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1994),“’93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93),“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991),“’91中国油画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991),“阿尔勒国际艺术节”(阿尔勒,法国,1988)

公共收藏: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湖北美术馆(武汉)、深圳美术馆(深圳)、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中国油画博物馆(北京)、北京大都美术馆(北京)、美仑美术馆(长沙)、天津泰达美术馆(天津)、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北京会议中心(北京)、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 台北)

杭春晖,1976年生于安徽,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

重要个展:"褶裥山——杭春晖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3)、“本之末 - 杭春晖的艺术实践” (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不确定的修饰 - 杭春晖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齐物 - 杭春晖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8)、“不分明 - 杭春晖2017”(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7)、“绘事物语 - 日常”(大象艺术空间馆,台中,2016)、“绘事物语 - 杭春晖2015个展”(新绎空间,北京,2015)、“杭春晖个人作品展”(Hazlitt's画廊,纽约,美国,2015)。

重要群展:“淡之境:在显现与隐逸之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5);“阅读的轮廓”(年代美术馆,温州,2025);“图像即信息——当代艺术邀请展”(重庆农行私行中心,重庆,2025);“不确定的未来”(悦来美术馆,重庆,2024);“意向之域”(香格纳画廊,上海,2024);“知觉经验之外·当代艺术邀请展”(我也艺术中心,宁波,2023)、“第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23)、“淡造万物”(后山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3),“‘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美术馆,乌鲁木齐,2023)、“墨花轻飞——千禧一代水墨画家”(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2022)、“叠浪——中国水墨艺术新景观”(利星行艺术中心,北京,2022)、 “静水流深——亚洲艺术中心四十周年特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2)、 “水墨文章——我来对景:当代水墨研究展(第七回)”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新潮动力 · 2021当代艺术与设计展”(潮州美术馆,潮州,2021)、“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窗,园林的眼睛”(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2021)、“物 - 33当代艺术中心六周年主题展”(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0)、“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松美术馆,北京,2020)、“工· 在当代 - 中国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东郊记忆国际艺术展览中心,成都,2020)、“东京画廊+BTAP 七十周年特展”(东京画廊,北京,2020)、“墙面 - 作为现代主义绘画的边界”(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州,2019)、“春生夏长 -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邀请展”(壹美美术馆,北京,2019)、“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之预热平行展:‘水墨新进’展(第一回)”(武汉美术馆,武汉,2019)、“中国新水墨作品展 1978-2018”(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8)、“隐蔽的物”(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自 - 沧浪亭’当代艺术邀请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8) 、“中国当代水墨·柒舍精粹展”(南海亚洲艺术空间,悉尼,澳大利亚,2017)、“工·在当代 - 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6)、“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 - 水墨的维度”(广东美术馆,广州,2016)、“绘事后素 - 中国当代艺术展”(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美术馆,伦敦,英国,2016)、“世间 - 中国当代艺术展”(阿德莱德艺术节中心,阿德莱德,澳大利亚,2016)、“新工笔:中国当代水墨展”(大都会州立大学视觉艺术中心,丹佛,美国,2015)、“第五届J.C雅各布森肖像艺术展”(腓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哥本哈根,丹麦,2015)、“水墨SHUIMO,世纪变革与艺术新路”(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工笔新语 - 2014新工笔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2014)、“新水活墨 - 现代水墨展”(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2014)、“艺术家的理想 - 柒舍雅集水墨群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4)、“格物致知 - 中国工笔画当代表述2013”(中国美术馆,北京,2013)、“三矾九染 - 新工笔艺术提名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2)。

获奖: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权利榜年度100位最具影响力艺术人物,2020”、“第十一届中国艺术权力榜年度艺术成长奖,2018”、“第五届J.C雅各布森肖像奖国际评审奖,2015”、“时代美术馆年度艺术家奖,2015”、“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展丹青奖,2009”。

公共收藏:广东美术馆(广州),关山月美术馆(深圳),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 台北)

姚小菲,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法国安纳西高等艺术学院与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第一大学)双硕士,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艺术学博士,隶属“艺术实践与理论/美学与文化研究实验室”(APESA)。

近年来独立策划项目包括:“悬挂的风景”(Paysage Suspendu / Fluid Identity)(巴黎)、“漂浮的场域”(Air de bulle: flottant / Bubble Air: Floating)(艾克斯莱班)、“流动的身份”、“淡造万物”、“流体-景观”及“十年:一切坚固和稳定之物终究烟消云散”(Tout ce qui est solide et stable s'évanouit comme brume /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巴黎)等。参与联合策划与执行的重要展览项目涵盖:“广州设计三年展”资料文献展(2024)、成都双年展(2023)、广州三年展(2018、2023)、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2025)等。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老总爷」
¥ 34
非遗版画「男女哭神」
¥ 34
非遗版画「草甲」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