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天艺术中心荣幸宣布,我们将于2025年4月12日至6月2日呈现艺术家谭英杰的首次机构个展“我借用了过去的乐观”,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唐一菲策划。
当过往经验和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不断萎缩,技术加速使时间的结构发生改变,此时的空间也发生改变。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图像和符号层层包裹,空间的内在和其历史消弭,个体在空间中的经验变为被规划的工具和信息部署的场域,失去了记忆中公共空间的亲密感。谭英杰以《当事物来到你眼前》、《往事》、《可移动的》(均创作于2025年)等跨越不同时空尺度的最新雕塑、装置作品,批判性和感性地解构并重构城市空间的发展和转型过程,反思都市化对个体、地球的塑造。
谭英杰执导的表演《当事物来到你眼前》将于4月12日开幕当日首次展演,与表演同名的装置作品将占据主展厅,经由表演搭起呈现、生长蔓延。表演《当事物来到你眼前》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勾勒个体在城市中的排异反应和游离状态,呈现主人公用记忆折叠时空的徒劳想象。在这场梦境中,苏醒的城市成为了有机的生命。
Shrinking of the Present,Whereas…
我借用了过去的乐观
文/唐一菲
过去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我们又如何回想过去,当我们对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待的信赖在下降的时候,由他们重合组成的当下的窗口不断萎缩。我们直接面对的生存/生活空间综合体——都市——这个庞然大物的代名词,被其投射的阴影所笼罩。罗萨[1]对当下缩减的讨论指涉于技术加速后,现代社会时间结构的改变,而我们试图将其再次引申、回溯至具身的空间范畴,重新将时空折叠,撬动被掩埋于图像信息结构下的物质碎片,寻找被消融的个体自我、被遗忘的与公共空间的亲密感。第一人称的“我”,将于无所不在的自主性边界上行动。
怀旧宣言
个体从什么时候意识到城市的存在,是从感到被无形地裹挟开始吗?当我们逐渐拥有宏观视角,或是熟练地使用俯瞰后,世界的具体切面好像被隐藏和消失了,我们只看见信息密布的屋顶与外壳、标记的目的地和路线。《巴黎城记》[2]中提到奥斯曼的“手术刀”将旧时代与新世界惨烈割席,新空间被不断生产,与依附于旧空间的旧社会关系决裂,同时摧毁旧的情感结构。现代社会的我们也仿佛失去与当下空间的链接,空间的内在消失了,历史也被抹除了,我们随着这个空空的城市循环不断运动,有一天发现,这可能其实是静止。我们要寻回“事物的香气,时间的香气”。[3]
超级加倍
“超级加倍”是在游戏里的技能,常常使用于形势告急以小博大,或者形势大好的时刻。很难说现代社会是哪种状况,或是处于两者的灰色地带。在追求高速发展和经济繁荣中,流动的速率化作指标,加速的生产使经验成为可监测、可量化的公共管控。这其中,视觉经验最为明显,城市中裸露在外的可见空间都被图像和符号包围了,从前可识别的世界逐渐变为一种不确定的景观。谭英杰的创作载体即在试图诉诸、模拟、拆解这种现象,将无数不同意图的图像选择和组合——人群、城市、地图、事件第一现场,或者退一步至场景——树林、砂岩、焦土,被搭建的场域和本身存在的自然之间的曝光度、分辨率与像素被重新设置和安排,通过入侵图像的内部结构将他们的形式融化,试图剥开事物表皮之下的具体感知。
因为不断增殖的社会本质上就像世界的自我复制,如同无形的大手机械化地反复叠加,将这个被不断规划、填充的系统作为一种资本工具。每一座城市都既陌生又熟悉,每一片区域都拥有相似功能的街道和建筑物,道路规划清晰、宽阔平直却反而越发接近一种人无法走出的迷宫,空间成为信息层层部署的领域。如果想象道路翻起一个摩天轮,地铁成为一座花园呢?谭英杰对这些分块世界的处理,是以艺术家手的尺度进行折叠交错,作为对“无形的大手”的抗争,重新摆弄城市结构,寻找在城市肌理中的诸多缝隙,去复苏具有环境氛围、特殊性和情感关联的物质边界——而不再只是透视原理下的建筑外立面。此时对空间的破解和再次叠加,是有趣、天真和浪漫动人的,如同我们的皮肤的延伸。
献祭
“我”在哪?小时候“我”完全是“我”,“我”的自主意识不经思考地完全主张“我”的行动,渐渐地,“我”被公共概念收编了。好的时候,“我”是劳动力、市民、国家公民;不好的时候,“我”是难民、敢死队、罪犯、奴隶。小我的欲望和自由臣服于偌大的结构——那些称之为坚固的东西,在忽略具体的人的同时,掠夺更原始的区域的生产资料,在远方造成废墟加速资本流动……暗厅宽阔的灯箱上是迷你的城市折叠,夜景的洛杉矶和上海宛如无人之境般静谧美丽,袭击现场的叙利亚和马里乌波尔被驮在发条玩具上,缓慢移动直到电池耗尽。
连接的自由
在钢铁丛林之中,运作着个人难以反馈只能被动接收的系统,我们穿梭于世界的表皮,被世界投射的象所困。这场展览以图像为载体,但最终会发现一直在窥探的——是跳脱出被图像塑造的路径。光影流转之中,包含了很多呼啸风声下我们意识到世界的脆弱以及个体的脆弱的时刻,比物的客观性、真实性更重要的,可能是情感、智慧和认知的共鸣。这其实关于辨认出已经认识的事物,主体与周遭的感性联结,当借用过去的真实情感、记忆深度重新认知空间,并置自我、附近、他人和远方的事物经验时,能否获得重新书写意识形态的自由。如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4]中所言,地球是一种书写形式,我们已经忘记我们是这个地理环境的作者。
参考文献:
[1]. 《加速社会:现代性新理论》,哈特穆特·罗萨著,乔纳森·特雷霍·马蒂斯译,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罗萨认为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实践都以“当下的缩减”(shrinking of present)为特征,现代社会被技术加速,生活节奏加快。
[2]. 《巴黎城记:现代之都的诞生》,大卫·哈维著,聚焦十九世纪中后期奥斯曼的巴黎大改造,作创造性的破坏。
[3]. 韩炳哲所著的《时间的香气:驻留的艺术》与《透明社会》中皆有提到关于“事物的香气”“时间的香气”,对抗短效和涣散的时代,将事物和时间作为有意义的芳香因子集合,拥有叙事张力而不是无情的表象。
[4]. 《空间物种》,乔治·佩雷克著,约翰·斯特洛克译,79页。
《可移动的》(作品概念图),谭英杰,灯箱、发条装置,尺寸可变,2025 ©归艺术家所有
艺术家过往作品
《长沙》,谭英杰,KT板、木、钢丝,700×440×450cm,2023 ©归艺术家所有
《上海折叠》,谭英杰,铝板,270×600×270cm,2022,图片由UCCA Edge提供
《在世界的外景地》,谭英杰,铝板,630×470×330cm,2022,图片由拾萬空间提供
《白色仪式》,谭英杰,布、木、铁网、纸黏土,150×150×200cm,2015 ©归艺术家所有
谭英杰
b.1992
1992年生于湖南,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谭英杰的雕塑创作以空间装置为主,并涉及影像、行为表演、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他的创作通过并置嫁接的方式将个人经验介入不同的特定空间中,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异质化的空间体验,同时延伸空间中身体性的触觉感受。近期创作主要关注于在现实图像中的由解构再生的错位叙事,以折叠、翻转、位移的方式产生新图像。
个人项目
2023,《不要让事物来到你眼前》, 装置剧场表演 ,长征独立空间 ,北京
2022,《被偷走的外壳》,拾萬空间,北京
2020,《想象,你正在漫游》,拾萬空间,北京
2019,《白元件——装置表演项目【顶架|Roof Root】》,拾萬空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客厅,北京
2019,《蛇与梯子》,C5CNM,北京
2018,《雾谷》,墨方空间,北京
2017,《不可靠的叙述者》,泰康空间,北京
2017,《三岔口的讯息》,吸尘器空间,北京
群展
2024,《明日派对》,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
2024,《书象》,上海图书馆,上海
2023,《皮钦光谱》PSA青策计划,思南公馆,上海
2023,《时间引力》,成都双年展,成都
2023,《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
2022,《回环之歌》,新天地壹号,上海
2022,《啟航》,西海美术馆,青岛
2021,《飞去来器》,深圳OCAT双年展,深圳
2021,《完美之隙——第九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三亚华宇艺术中心,三亚
2021,《浪潮与浪潮》,上海K11美术馆,上海
2020,《于无声处,劳作而等待》,墨方空间,北京
2020,《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9,《此地有狮》,画廊周北京2019,798艺术区,北京
2018,《大健身》,南艺美术馆,南京
2018,《相遇亚洲》,四川美院美术馆,重庆
2017,《速度速度加快》,Mstudio,北京
2017,《雕塑四十年》,深圳当代艺术馆,深圳
2017,《第三届墙艺术》,今日美术馆,北京
戏剧项目
2024,舞剧《李清照》,多媒体设计,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歌舞团
2023,舞剧《咏春》,多媒体设计,深圳歌舞剧团
2022,话剧 《四海皆兄弟》,多媒体设计,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
2022,话剧《狗的荒原》,舞美设计,国家话剧院小剧场
2020,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多媒体设计,海淀剧院
2019,话剧《狗还在叫》,多媒体设计,中间剧场
唐一菲是一名策展人、写作者。她目前的兴趣是关于广义的可感知身体与虚构身体之间及之外的张力,以及这些表征的语义结构,指涉至表演和剧场范畴。继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她的实践发生于伦敦Furtherfiled“People’s Park Plinth”项目,线上项目Artist Dish落地于北京激发研究所,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及上海等。写作见于独立杂志《黑齿》、《艺术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