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画廊(北京)荣幸的宣布将于2024年4月13日推出群展“时间的棱镜”,展览由韩雅俐策划。展览将呈现葛雅静、刘华新、任俊峰、杨一凡四位艺术家近些年创作的多种媒介的艺术臻品20余幅,期待您的莅临!
文/韩雅俐
时间似一道光,它穿越无名的棱镜,
洒下一片光晕,照亮整个春天。
如此,
阳光怀着强烈的激情洒满大地,洒向画家的窗。
那是自然升腾的草木花鸟,
在美丽的世界中寻找小天使,自由飞翔;
那是跳跃生命的肉与灵,
是火烈鸟昂首挺胸遥望的日落之岛;
那是生命的指针,跨过光阴,越过山丘,
穿过云与松;
那是Bad Guy站在有风的阁楼上,
做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那是行走的煤气罐化身曼妙绝伦的女子,
回眸生百魅;
那是节日里的虚幻愿望,
它们Bug连连,却又令人浮想联翩
……
时间的棱镜,它怀抱春日的温存,
尽览生命百态,
此时,
早已掩不住自命不凡而又兴喜若狂的心情;
想要拥抱屏风后那一幅幅美妙的画作,
或调皮、或忧郁,又带着几分嘲弄的意味。
走上前去吧,环绕着它,
流连忘返。
一首名为《时间的棱镜》的散文诗包含了此次展出四位艺术家的作品。画作名称以词汇的形式散落其中,我们很难分辨出词汇与修辞之间在范畴上的差异,这就如同绘画作品中现实景观与画面形象之间的差异,似有关联又模棱两可。这种有意为之的关系混淆,正是在讨论现实存在、创作主体与观看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基于存在的个体感知的隐藏与显现。此时艺术家充当起了棱镜的角色,他们通过非凡的创造力与扎实的绘画功底,折射出现实存在与灵韵之间难以触碰的关联,折射出自然景观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物我同一。
杨一凡,有风的阁楼,220 x 150 cm,布面油画 织物 2023
葛雅静,念及远方的日与夜,200 x 150 cm,丙烯、图像转印、油粉棒、喷漆 ,2023
在杨一凡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现实主义者和作家的梦想,他通过对比强烈的色彩与超现实主义的景观记录/反映着日常点滴。绘画成为他再现工具的一部分,并通过造景的方式弥合了知觉的距离,将自我彻底融入其中。葛雅静则是用另一种方式记录时光,在她的创作中,支撑作品的不是构成画面的图形、色块、符号或线条形式,而是作为绘画经验的内在时间意识之流的绵延,正是后者将杂多无序的意识与知觉状态重新拼合,才有了如今这样永恒的绘画成品。刘华新与任俊峰的创作灵感均来自广袤的自然,或山川河流,或城市街区,略带朦胧的绘画方式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物语”。它们带着日常之物的灵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内容载体,在原有物质性的本质上建立了它们的精神内涵。并随着艺术家的笔触任意挥洒,呈现出诗意的语境。
刘华新,生命的指针,150 x 110 cm,布面油画 ,2023
任俊峰,美丽世界,60 x 80 cm,布面油画 ,2023
四位艺术家的创作就如同时光穿越棱镜,把外在对象纳入到心灵想象的领域之中,就这样可见的世界,参杂着不可知的思绪,串联起可见者(艺术家)与不可见者(观众)。此时,时间的棱镜不仅仅折射出时间之光,更是一次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映射。
葛雅静
1990年出生于洛阳,2016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葛雅静喜欢在作品中将非绘画材料与绘画材料并置,呈现它们的冲突对撞,抑或是舒服合适地杂糅到一起。作品用到丙烯、油画棒、铁质物、丝网印图像等不同的媒介,作为艺术语言的一部分来扩大作品的可能性。她舍弃那些不起效的啰嗦,来寻找最合适的呈现方式,组合成令人惊喜的呈现效果。
刘华新
1992年生于广东惠东,本科及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杭州。
刘华新擅于使用反常规式的非直观表达的创作方法用油画棒墨水及彩铅在画作上进行实验。用现代数字处理的方式改变色彩的叠加再将其呈现于作品中。作品中探讨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以及植被不可控似地吞噬建筑物。
任俊峰
1987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2010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油画专业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高级研究班。
任俊峰的作品离不开对自我的探索,探索那个真正的自我又是一个极其艰苦又有趣的事,本来已经非常坚定的自我很可能瞬间被击溃,又从新整合。这正是他喜欢架上绘画的原因,从构思开始,一根线条,一种颜色、一种材质通过自己的双手被粘合在一起。在这个重复又漫长的过程中纠结、犯错、惊喜、失败、成功。这一切会让自己接近一种本质,一种自我追寻的本质,这种本质是“道”是“真理”是“上帝”。
杨一凡
1999年出生于安徽,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23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绿手实验室成员,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杨一凡通过织物与偏暖的色彩,在动物、植物与意识中折叠的幻像中呈现艳丽的梦境,探讨私人经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出的个体形象和日常物的再次改造,探索这些在公众和私人领域至今依然相关的家庭记忆和亲人与时间逝去的纪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