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2024年3月3日,松美术馆即将在年末之际推出景柯文、李青、王茜瑶三人群展,景柯文、李青部分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王茜瑶部分由拉瑞斯·弗洛乔策划。
景柯文总能敏感地发觉照片里美学的变迁,并讲出时尚背后洋溢的骄傲:30年代,穿着工装女明星骑哈雷摩托的广告;十几年后,穿着芭蕾服的女孩,在清晨的强光下留下了虚晃的光影;同年,一位归国华侨在锃亮的雪弗兰汽车前拍下了青春的样貌。这些不同时代的故事,不仅是宏大叙事以外的个人史,更有其动人的情感:那是一种乐观、幸福,以及抵达目标后,酝酿已久却突如其来的快乐,那是可被命名为“爱”的快乐:失望中的爱,落寞时的爱。在这“爱”中,你记得表情,记得蓝天,记得正午的阳光,它比事件和故事更接近人心。
景柯文是中国第一个描绘出集体社会的蓝天、阳光、笑容和眼里的光。他的画和美国画家霍珀笔下刻画的美式旅馆、加油站、深夜的酒吧一样,温情又直接。他描述出属于中国特有的“Modern与爱”的形象,一种中国⻛格的本质:因为这里有太多复杂的情感,极简干净的爱在这里显得稀少。只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感动。
景柯文《万里无云No.5》,250×250cm,布面油画,2013
景柯文《相信爱No.14》,120×150cm,布面油画,2023
和李青其它的展览相比,这是一个特别项目。它的意图并非是呈现李青作品视觉上的意义,而是对形成作品的现实、观念和方法的剖析。
项目的动机,来自于李青过去作品的引导:早期“找茬”系列中,两张相似的画面,让“看”变成了“识别”;“互毁”系列中,两个形象彼此叠合,产生了一个含混的结果,指向绘画重建现实的奥秘、现实与虚拟的哲思;“窗”系列中,内外的观看,又将我们引向叙事的维度,关于观看的时间与空间。直到,“建筑”系列的出现,李青的议题又重返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重思被虚构的生活和激进的美学。
为了更清晰的说明这些问题,展览以“类型学”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分成“框形画”、“窗户”、“都市生活”、“杭州房子”和新创作的“松”几个单元。展厅和展厅之间的联系由连接各个空间的展板完成。它试图将问题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讨论。在同一主题中,作品不再是孤立的故事,而是化作观念的“字”与“词”。展览的视角,也并非由结果出发,而是关于结果的倒叙,让作品中的元素、概念、想法回到衍生它的社会现场。
李青《松间八美》,166.5×208.5×8cm,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2023
李青《小蛮腰(广州塔) 》,69×56×2.5cm,布面油画,2022
王茜瑶以画作表现难以撼动的内在力量及其发展过程,汇聚着一切可能性的地方,也蕴藏着云空非空的无形之物。当下,人类执着地构建、设计、规划,致力于控制时间与空间,并为其贴上“景观”的标签,又或者以当代词汇中已成滥觞的“生态系统”加以描述。但王茜瑶发现并破译了用于表征的编码,以更好的方式将生命中各大元素连接在一起,使其得以拥抱转化、变故、萌芽与绽放。
线条在王茜瑶(的创作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不仅仅是构图的载体或定义形状的边界。线条融入画布,画作空无,与或浓或淡的色彩水乳交融,产生了望不见尽头的内在关系,将画作的物质空间与打破时空限制而愈发强烈的存在连接到一起。
王茜瑶《河流,河流,你可以告诉我关于我家乡的故事吗 No.1》,330×680cm,布面丙烯、油画笔,2022
王茜瑶《蝴蝶梦见变成庄周 No.3》,190×300cm,布面木炭,2023
景柯文
1965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2年入西安美院油画系学习,1986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居北京,西安。
李青
19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12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该系多维表现工作室导师现居中国杭州、上海。
王茜瑶
1992生于重庆,工作生活于柏林。201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2018和2020年毕业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并学士和获硕士学位。
这位居住在柏林的中国艺术家惯于创作大尺幅的沉浸式绘画,以动势线条唤起对景观、身体、动作和思想的共鸣。她的抽象绘画融合了包括道教和后结构主义、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舞蹈、武术和西方艺术史等多种影响和灵感。王茜瑶的绘画凭借对内心视角和身体感知来审视自身的东西方生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