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自我剖析的过程印制在身体上,这些形象本质上是一个行走的矛盾体——他的盔甲越华丽,越暴露精神的赤裸;他的纹身越繁复,越凸显认知的荒芜。而这也许是全球化“幽灵”与中式生存哲学杂交出的新生物。或许我们的肉身现在都已经转变为信息界面的一部分,这种混血的信仰不知能否行得通,是我所探讨的概念。”
——王喆坤
伯年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将于2025年5月17日至6月15日推出艺术家王喆坤首个展“蚀迹之痕”。由王垚力担任策展人,展览呈现王喆坤新近创作的二十余幅新近作品。艺术家通过绘画、版画、装置以及行为影像等多种形式,围绕物质“能动性”的探索和个人经验与文化再现的关系,探讨记忆如何在时间的维度中,对塑造自我和家庭与社会历史的交集产生影响。
材料、记忆和文化是王喆坤的创作中始终围绕讨论的重要命题。结合新物质主义与记忆现象学的双重视角,他试图突破传统艺术创作中材料与创作者之间的单向关系,通过赋予材料主动性,探讨创作中的偶然性与合作性。与此同时,他通过与记忆进行自我对话,其过程既是对个人成长的回溯,也是对文化根源的深入探究。
王喆坤 WANG Zhekun
惊喜与偶然
Surpsise And Serendipity
2024
木板丙烯及蜡油 Acrylic and wax on wooden panel
120 × 160 cm
记忆是感知时间连续性的核心。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认为,过去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当下。在王喆坤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中国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个人成长的叙事轨迹有着特别的观察视角。以影像作品《野蛮生长》为始发点,王喆坤通过翻阅老旧家庭照片追溯自我成长的全过程,采用绘画传递的方式,视觉呈现家庭中无形的权力关系和家族特有的传承文化。
王喆坤 WANG Zhekun
诞生
The Birth
2025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0 × 130 cm
绘画是王喆坤最为主要的创作形式,通过反思家庭结构中的自我,再进一步追问本体论中的“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他意识到当下的自我是基于过去经验所发展出的产物,成长的痕迹会成为信仰般的存在,引导着个体如何继续向前。因此,他创作了“图腾”系列作品,将内心的意象自我更为具象地呈现在画布之上,有意识地塑造真正属于自我的信仰形象。
王喆坤 WANG Zhekun
版画工作室
Printmaking Studio
2025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0 × 450 cm
另一方面,受到新物质主义理论的启发,王喆坤关注到材料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性。这一理论强调物质的动态生成性,提出材料不再只是被动的工具或单纯的静态存在,它能够对环境和其他事物产生影响,与人类以及非人类主体共同作用。
涵盖多种技法的版画艺术,促使王喆坤在反复实验中,感受到物质所具有的特殊协作性。他因版画创作而意识到,虽然看似可控的过程却往往会带来不确定的结果。他创作了《惊喜与偶然》《水油分离》和《版画工作室》三件特殊的作品,探索存在于自身创作中的“意外”和“偶然”两种状态。它们承载了艺术家由创作所无意收获的惊喜,并从而感悟到的人生无常,同时也记录了王喆坤在创作初期,反复进行摸索与尝试的重要时光。
王喆坤 WANG Zhekun
无视
Disregard
2025
布面丙烯及油画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18 × 24 cm
王喆坤 WANG Zhekun
踪迹
Fugue
2024
布面丙烯及油画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60 × 120 cm
上文中图片版权 © 艺术家 & 伯年艺术空间
Images Copyright © Artist & BONIAN SPACE
王喆坤
WANG Zhekun
2001年出生于中国西安
现工作和生活于中国西安
教育经历
2025,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个展
2025,蚀迹之痕,伯年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群展
2025,假日,一起画廊,合肥,中国
2024,新学院主义:架上绘画双年展,纳得美术馆,宁波,中国
2023,提香国际肖像绘画&雕塑,提香基金会,卡瑞多,意大利
艺术博览会
2025,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伯年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王垚力
WANG Yaoli
王垚力,策展人、写作者,伯年艺术空间总监,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硕士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策展实践专业;本科毕业于美国迈阿密大学,主修艺术史专业,辅修心理学和日语。长期关注青年艺术家创作和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其专业研究方向,聚焦后人类语境下的生态及生物科技发展动向和当下社会中的地缘性民俗文化与神话学。曾策划的项目多发生于北京、上海、纽约和迈阿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