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我所能穷尽,意味着无限接近于“道”本身。而千钧万力,都被保留在展厅中央缄默的三件雕塑之中。自由精神和永恒精神一起流动,直到宇宙和我们成为一个无限的整体。在东方的宇宙观中空间无分内外,而是在一体循环中感知自我和包容一切、无限地、等待被探索的宇宙空间的连接。
在温潇颖的创作中,始终可见基于现实社会延至宗教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反思,以及在近年的社会秩序中敏感地理解细微生活中的创伤经验。在今天,我们少有发现如同博伊斯般,将社会的治疗者之任命架在肩上的自觉性。《未能描述的边境》三则以及《女巫语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艺术家试图克服权力和资本逻辑的“典故”,培养与过去长时间失序的环境进行精神联系所付诸的努力。在当今东方神秘学潮流的激荡中,“超越性”期待出现一种真正的平视眼光,完成对当代艺术魂魄的召唤。
我们可以将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看作是在现实世界中浸饱记忆的遗存物,媒介将会超脱于“实在”结构,以抽象语言重新阐释“超越”,展现出个体的脆弱和坚固的重铸,搭建起和远古星辰运转的时空对话的精神通道。仿佛在展厅滞留的是艺术家自身的意识体,在万物运作的轨迹中赤裸地呈现在我们的视域范围内。鉴此,以东方神秘学所蕴含的观看得以成型,由道家精神激发的艺术创作不再为直觉判断所制约,而是约成为渗透在万物之中的宇宙生命巨流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无法被统一划定的西方中心话语和神秘主义语言所说服时,艺术何以从“实验”变成一种“实践”?温潇颖曾经如此描述属于她的内观:“对我来说,它永远是一根很细的线,精准地从他们中间穿过。”这使我们跌入艺术家身体的庙宇。它们敞开了自身的意识,接受观看者的观测、抚摸和拥抱。这并非是参与宇宙政治的野心,而是轻盈地完成了由虚构转向现实的一种借假修真。
展览将等待观众的到来而完成,倾尽全力并非指对现实发起了宣判和行动。相反,它充满了理解,此次个展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对于个体叙事和历史的理解,而是从更根本的意义上,一个人对他者之命运及所有可能性的关切与理解。
《未能描述的边境系列》系列
《未能描述的边境 1》《未能描述的边境 2》《未能描述的边境 3》 2022
混合媒介雕塑,玻璃钢,鄱阳湖土,鄱阳湖水
尺寸可变
这件作品试图探讨人类这一生灵在高速机械运转的社会生产中看见和修复真实自我的过程和方式。艺术家虚构了新的时空,通过还原博尔赫斯小说中的时间空间观念,与道德经中“玄牝之门”所衍生出的非线性时空观相互回应。
在展览中,作品可以看作为人类历经千年时间节点中标记点,使其成为一件唤醒引导观众在场域中进行自我内观与觉知的器物。雕塑内部中,内观的作者意识封存其中,在可运作的仪式轨道中试图与观众的意识交融连接。
《某日欢喜与痛》2023
影像
2’25
影像回溯到道士实景和神话典故中,以唐代女道士鱼玄机的魂魄滞留在二十一世纪为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自述,讲述一缕游魂辗转道教科仪法会,工厂流水线,城市工厂废墟等不同场所,观看资本异化下不同角色的重复特定劳动所产生的荒诞故事。
《女巫语录》2023
声音,空间,5’59
尺寸可变
艺术家长期在时尚行业片场工作,在快节奏和频繁更迭的空间变化中,焦虑情绪仍在不断蔓延。该作品称谓关联至20世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口吻,在对命理学的探索脉络中,作品以讽刺叛逆的调性对男性主导的戏剧世界作出了直接回应,试图打开了女性反抗、超越现实生活场域的新空间。
温 潇颖
1996年出生于江西浔阳,道教居士,师从李诚夏道长。艺术家试图用不同媒介创作传达物质、生命体与空间环境在同一时空中相遇时产生的微妙连结,混淆和剥离真实与虚拟的存在概念,来达到永恒和不朽的某种可能性,使观众在场域里凝望与思索自身的存在和生长。
近期关注东方命理学、交感巫术、天人感应,以不同拟态试图探索生命的往来之地和个体所经受的遭遇与时代,生产方式,劳作变迁之间的关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上海。
于2020年在北京创立美术设计工作室长生酒Longevity Wine。日常工作合作媒体包括:VOGUE / BAZAAR / GQ / T MAGAZINE / ELLE / ELLEMEN / MARIE CLAIRE / COSMOPOLITAN / 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 / FIGARO / TATLER等 ,2022年参与mv获美国TELLY AWARDS 银奖。
刘 芳菲
2002年出生于广东广州,现居重庆。研究方向为离散的身份政治、声音、城市理论和感知研究。本科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方向。
2023年,作为青年100年度策展人策划展览“爱乌及屋:声景、工作室地理和当代艺术实践”(嘉德艺术中心)。2022年执行策划伦敦设计节“可持续中国”单元,“领腻如初”展览(Online)、以“礼物之灵”团队策划展览“Merry Crisis,Happy New Fear!祝贺危机到来,向新的恐惧问好!”由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虚拟教研室支持,获得全国虚拟策展大赛设计赛道特等奖。2021年策划项目包括“小心站台空隙”(第一届上海美术馆画廊职工双年展,ARKILA艺术空间,上海)、“千禧至今”(为什么艺术空间,成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