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 联合多位国内外资深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瓶颈或希望迈上职业艺术家道路且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们,给予全年系统性的启发和帮助。王屿星作为2021首届“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入围者之一,与两组导师(蔡萌、荣荣&映里)进行长达一年的创作交流,其个展 “自然码码”将于2023年10月21日至11月12日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3.0space展出。
三影堂教育计划将荣幸邀请蔡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影像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策展人)与艺术家王屿星于10月21日围绕“风景的拍摄和再创作”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同时艺术家也将分享多年来图像再创作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背后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艺术家自述
自然码码,是对自然密码的解码,晕眩的下午,是这个系列创作的起点,当我在自然风景面前长时间地观看并持续感到晕眩,无论是用肉眼,还是透过镜头,那样的时刻都已不复存在,我想通过对这些风景的拍摄和再创作,试着去还原和保存那些复杂的记忆,试着去寻找那些在被反复讲述的时间和故事里依然还流动着的永恒。
《自然码 natural code》2023,50×50cm,UV喷墨打印,镜面铝板,UV inkjet printing, Mirror aluminum plate
《自然码码》延续了我近年来对于图像再创作的探索,即我对于创作行为的过程中“灵感”这个组成部分的观察和研究,我想试着用“灵感”去描述“灵感”,并找到一种关于“理性的逻辑”与“直觉的顿悟”之间的平衡,以及图像生产对于个人或集体审美的塑造。基于这样的创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一张原始照片为素材,无论是进行校色,还是修整瑕疵,图像既是画布,也是画笔,当它作为媒介变成笔触的时候,它似乎也进化成为某种语言,图像本身即是语言,观看它们和观看真实的自然世界一样,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我可以试着去接近和感受,关于大自然的奥秘。
《灌溉 irrigate》2023,尺寸可变,综合材料:紫竹,不锈钢,等等,Variable size,Composite material: Black bamboo, Stainless steel,Other
“灌溉”是一件正在生长中的作品,以一棵“树干”作为雏形,从开幕当天起,我会每天来到展厅添加养料,对它进行浇灌,修剪,或是移植,一直到闭幕结束。这件作品将围绕“灵感”和“生长”,向来到展厅的观众呈现一场关于即兴与控制的创作过程。
展览以入口处《自然码》为序,沿着楼梯往上,展厅内部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晕眩的下午》《天地之间》《雪国》《家园》《太阳岛》,并由五首以时间线索为代表的“音乐图像”作为双线交叉叙事,分别是《开场曲:清醒?》《中场曲:白月》《晚霞曲:前篇》《晚霞曲:后篇》《燃烧曲:归还》。
《倒数涟漪 count backwards》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硫化钡艺术纸, Archival inkjet print, FineArt Baryta
《意识挂在树上 consciousness hangs on trees》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硫化钡艺术纸,Archival inkjet print,FineArt Baryta
《咒语 incantation》2023,80×56cm,收藏级微喷,硫化钡艺术纸,Archival inkjet print,FineArt Baryta
《燃烧曲:归还 burning song:return》2023,72×48cm,UV喷墨打印,亚克力木框灯箱,UV inkjet printing,Acrylic wood frame lightbox
王屿星
1985年出生于重庆,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关注自然现象,自我意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图像生产对于个人或集体审美的塑造与精神世界的影响,他相信视觉语言的力量,倾向于以图像作为媒介,对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结进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创作,通过基于想象预设再造,与观察捕捉截取,来获得新的灵感。
蔡萌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影像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策展人。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2008)和广东美术馆 (2009—2010)。
策划的展览有“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首届CAFAM未来展”(2012)、“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2014)、“第二届CAFAM未来展”(2015)、“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2018)和“罗杰·拜伦:荒诞剧场”(2016)等。
荣荣&映里
中国摄影艺术家荣荣与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inri)自2000年开始合作。他们的摄影作品在展现两人共同创造的独特、感性世界外,也表达了对传统手工照片和暗房技术进行持续探索及拓展的坚持。荣荣&映里备受关注的作品,如《富士山》、《自然》、《六里屯》和《妻有物语》等,将人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题,也是对从死亡和废墟到重生和超越的视觉叙事的充满诗意的沉思。
2007年,荣荣&映里在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区创办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艺术家自资创立的摄影艺术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国际性交流平台。2008年起,荣荣&映里启动了“三影堂摄影奖(TSPA)”活动,旨在鼓励并挖掘中国最具潜力的摄影艺术家。2010年,他们与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Les Rencontres d'Arles) 合作,在2010至2012年间连续举办了三届“阿尔勒在北京-草场地摄影季”。2015年,随着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成立,他们在厦门市集美区启动一年一度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2016年,世界摄影组织为荣荣&映里颁发索尼世界摄影奖“摄影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对亚洲摄影界的贡献。